
高原地形復雜、氣候惡劣,低氣壓、低氧、寒冷、風沙、紫外線輻射等多種環境因素對人體生理功能、生化代謝以及勞動能力均產生十分顯著的影響〔1〕。高原地區發生地震等自然災害時,大批救援人員從平原急進高原,將面臨高原反應甚至重癥高原病的威脅,而且由于救災任務緊迫、工作繁重,救援人員大多處于極度疲勞狀態,嚴重影響救援人員的身體健康,延緩救援及災區重建進度。如何提高救援人員的耐缺氧能力,改善其勞動作業能力,減輕疲勞,對高原地震災害的救援及后期的援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。筆者以“4·14”玉樹地震武警某部30 名救災官兵為對象,調查抗震救災官兵高原反應的發生情況,并觀察服用具有抗缺氧功能的藏天露泡騰飲片對疲勞程度的影響,為提高高原地區救災人員的勞動能力,減輕高原病的發生積累經驗。
1 對象與方法
1.1 調查對象
武警某部30 名官兵,均為漢族健康男性,平原出生,年齡17~25 歲,平均20.3 歲,軍齡1~3 年,2010年4 月15 日從海拔800 m 的駐地乘汽車進駐玉樹災區( 海拔3700 m) ,抗震救災中的任務主要是清理廢墟、搶險救人,每天在災區工作12~14 h,勞動強度較大。
1.2 方法
30 名受試者在到達高原后第10 d 開始服用藏天露泡騰片,5 片/d,加入1000 ml 礦泉水中飲用,連用2d,讓班長監督泡騰片的服用情況。采用自身對照方式,以班( 11 人/班) 為單位,對受試者的疲勞狀況和高原反應情況進行群體問卷調查。在服用藏天露泡騰片前( 進入高原第10 d) 和服用2 d 后( 進高原第12 d) ,每人填寫調查表。服用泡騰片前共發放33 份,收回合格問卷32 份; 服用泡騰片后發放32 份,收回合格問卷30 份。符合前后自身對比的問卷30 套,合格率91%。
1.3 調查指標及判斷標準
調查表內容包括一般項目和分析項目,一般項目有: 姓名、性別、年齡、民族、單位、駐地、到達玉樹時間、是否到過高原、兵齡。分析項目包括兩個部分,第一部分包括第1~14 項調查,為疲勞程度的調查,參考Chalder 等〔2〕制定的疲勞量表制定: ( 1) 是否經常感到疲勞; ( 2) 想要多休息; ( 3) 感到困倦、昏昏欲睡; ( 4) 每天不想工作; ( 5) 繼續工作1 ~ 2 h 感到虛弱; ( 6) 生活、工作缺乏活力; ( 7) 感到肌肉無力; ( 8) 自己感覺虛弱; ( 9) 思想集中有困難; ( 10) 不能清晰思考問題; ( 11) 經常不自覺講錯話; ( 12) 運用正確的字詞比較困難; ( 13) 記憶力減退; ( 14) 對自己習慣做的事失去興趣。 疲勞的評定標準為: 輕度疲勞: 在1~14 項中有2~4 項者; 疲勞: 在1~14 項中有≥5 項者。第二部分包括第15~33 項調查,參考了《急性高原反應診斷與處理原則》軍標( GJB1098-91) 中對高原反應的判斷標準,對出現的癥狀進行評分,并對高原反應進行分度診斷。以頭痛和嘔吐為主要癥狀,視其嚴重程度將頭痛分為4 度,計1、2、4、7分。嘔吐分為3度,計2、4、7 分,其他癥狀如頭昏、惡心、心慌等各計1 分。首先根據頭痛或嘔吐的程度,其次根據癥狀與體征評分的總計分,將急性高原反應分為: ( 1) 基本無反應: 總計分1~4 分; ( 2) 輕度反應: 頭痛( + ) ,嘔吐( + ) ,或總計分5~10 分; ( 3) 中度反應: 頭痛( ++ ) ,或嘔吐( ++ ) ,或總計分11~15 分; ( 4) 重度反應: 頭痛( +++ ) ,或嘔吐( +++ ) ,或總計分16分以上。
2 結果
官兵進入玉樹10 d 后,高原反應發生率為33.3% ( 10例) ,其中輕度高原反應26.3%( 8 例) ,中度高原反應7% ( 2例) ,無高原反應66.7%( 20 例) 。
官兵進入玉樹10 d 后,感覺疲勞者為83.3% ( 25 例) ,其中感覺明顯疲勞者占50% ( 15 例) ,輕度疲勞33.3% ( 10例) ,無疲勞者16.7%( 5 例) 。服用泡騰片2 d 后,感覺疲勞者為70%( 21 例) ,其中感覺明顯疲勞者占40% ( 12 例) ,輕度疲勞30%( 9 例) ,無疲勞者30%( 9 例) ,見表1。
表1 服用泡騰片對高原抗震救災官兵疲勞狀況調查[例( %) ]
時間 |
n |
明顯疲勞 |
輕度疲勞 |
無疲勞 |
疲勞 |
服用泡騰片前 |
30 |
15( 50. 0) |
10( 33. 3) |
5( 16. 7) |
25( 83. 3) |
服用泡騰片后 |
30 |
12( 40. 0) |
9( 30. 0) |
9( 30. 0) |
21( 70. 0) |
3 討論
平原人在短時間內從海拔相對較低地區到達海拔相對較高地區,不能馬上適應缺氧環境,極易發生高原反應。急性高原反應多發生于進駐高原后數小時或1~3 d 之內,一般經過3~10 d 高原適應,癥狀逐漸消失。如果處理不當,在過度體力活動、上呼吸道感染等誘因作用下,中度、重度高原反應可進一步發展為高原肺水腫或高原腦水腫,危及生命〔1〕。高原反應發生率與進駐高原的海拔高度、進入高原的方式和速度,人員的勞動強度及心理狀況、身體狀況等都有關系。“4·14”玉樹地震最高震點達到海拔4400 m,由于很多救援人員來自平原地區,達地震現場后,一方面要緊張施救,勞動強度大,另一方面,還面臨高原惡劣的氣候環境,因此,很多到達玉樹的救援人員從震后第2 d 開始,陸續出現高原反應癥狀。本調查發現,官兵進駐高原10 d后仍有33. 3%的高原反應發生率,其中26.3%為輕度高原反應,2例( 7%) 為中度高原反應,與既往文獻報道的大部隊急進高原高原病發病情況相比,發病率較高、持續時間長,提示可能由于救災工作繁重,體力勞動負荷較大,延緩了機體對高原的適應; 2例中度高原反應患者均感到極度疲勞,說明也有可能由于超負荷的勞動,疲勞加重了機體對缺氧的反應,出現明顯的高原反應癥狀。
高原環境對人體的勞動能力和工作效率有嚴重的影響,海拔越高,勞動能力降低越明顯; 另外,隨著海拔的升高,機體缺氧愈加明顯,而勞動又增大耗氧,使缺氧更為加重。在高原習服一定時間后,勞動能力有所恢復,但仍明顯低于平原水平。人的勞動能力、疲勞出現的早晚和強弱程度以及疲勞恢復的快慢與人體營養、人的機能及機體調節能力有關。調查發現,30 名官兵中感到疲勞的有15 名,占50%,輕度疲勞者10 名,占33.3%,無疲勞感覺者只有5 名,占16.7%。在地震災區救援中,時間就是生命,救援人員休息與睡眠的不足,很容易產生生理上的不適感,例如暈眩、呼吸困難、胃痛、緊張、無法放松等,引起極度疲勞的感覺; 救災任務緊急,勞動強度大,官兵每天高強度的工作12 ~ 14 h,引起嚴重的軀體疲勞癥狀,加上救災過程中碰到的慘烈場面所導致的心理壓力較大,這些均會引起極度的疲勞感覺。同時,高原地區發生的地震救援,由于缺氧、寒冷等因素的復合作用,可能會加重疲勞的程度。
已有研究表明,采取適當的營養措施可以達到減輕高原反應,增強高原適應能力,改善高原勞動能力的效果〔3〕。筆者根據人體營養需要以及高原營養代謝特點,設計并生產了旨在改善高原人群能量代謝狀況,提高高原環境適應能力的茶泡騰飲片〔4〕。在此次玉樹地震救援官兵中使用2 d 后,感覺疲勞者占40% ( 12 例) ,輕度疲勞30% ( 9 例) ,無疲勞者30%( 9 例) 。雖然服用前后疲勞的發生率比較沒有統計學意義,推測與本組樣本量較小有關。因為理論上講,官兵參加救災時間越長,疲勞的程度及發生率應該越高。而從本次調查結果看,與之相反,說明該飲片可明顯改善高原反應的發生,減輕了救援官兵的疲勞程度。
綜上,在高原地區的地震救災中,由于高原缺氧、寒冷等特殊的自然環境,復合地震救災高強度、高負荷的體力勞動,加上災區慘烈場面等刺激導致的精神壓力過大,救援人員高原反應的發生可能在持續1 w 以上還將繼續存在,同時,救援人員身體處于一種極度疲勞的狀態中,利用泡騰飲片等功能性飲品,可明顯改善高原反應的發生,減輕了救援官兵的疲勞程度。
本文轉自:《西南國防醫藥》2011 年6 月第21 卷第6 期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